
央行系統梳理貨幣政策工具,加強政策溝通。
2月13日,央行發布的2024年第四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共設置了5個專欄,其中4個專欄與貨幣政策工具有關,既有存款準備金、再貸款、公開市場操作等傳統工具的歷史沿革與創新,也有新創設資本市場兩項工具的實施情況。
業內人士表示,2024年央行先后實施了四輪比較重大的貨幣政策調整,綜合運用傳統和創新貨幣政策工具支持經濟回升向好,市場上對各種貨幣政策工具的關注度非常高,貨政報告多篇專欄聚焦貨幣政策工具,體現了央行主動加強政策溝通和預期管理。
三大傳統貨幣政策工具持續發揮重要作用
長期以來,央行通過靈活搭配使用存款準備金、再貸款再貼現和公開市場操作這三大傳統工具,保持銀行體系流動性合理充裕,為支持實體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營造了適宜的貨幣金融環境。
從準備金工具看,2003年9月至2011年6月,央行先后32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平均存款準備金率從6%提升至20.1%,2013年以后,央行又先后29次下調存款準備金率,平均存款準備金率從20.1%降至6.6%,央行根據經濟形勢的變化調整法定存款準備金率,為金融機構提供了穩定的長期流動性資金。
從再貸款工具看,1984年,人民銀行開始專門行使中央銀行職能后,再貸款就是央行調節基礎貨幣的主要渠道。21世紀前十幾年外匯占款成為基礎貨幣供應主要渠道,再貸款總量有所下降,但2014年以來,隨著外匯占款的下降,再貸款再次成為基礎貨幣供應的主要渠道。
從公開市場操作工具看,央行自1998年恢復公開市場操作以來,經過不斷探索實踐,操作的品種增多,頻率、透明度也都顯著提高,有效熨平短期流動性波動,引導貨幣市場利率平穩運行。
傳統貨幣政策工具與時俱進,貨幣政策框架不斷轉型。業內專家對第一財經表示,央行三大傳統貨幣政策工具并非一成不變,一直都在結合經濟金融運行情況和宏觀調控需要動態演進。
例如,隨著我國金融改革不斷深化和支付結算系統發展,存款準備金考核方式經歷過由時點法向平均法的轉變,從而降低了考核時點金融機構存款的波動,平滑了貨幣市場波動。
又如,近年來央行根據經濟結構調整需要創設了一系列再貸款工具,激勵引導金融機構向重大戰略、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提供金融服務。截至2024年末,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存續10項,再貸款余額6.3萬億元,占央行總資產的14.3%,支持范圍基本覆蓋金融“五篇大文章”。
再如,公開市場操作機制也在不斷健全,去年央行明確了政策利率,增加了臨時正、逆回購操作,進一步突出政策利率地位,框住貨幣市場利率波動范圍;在公開市場操作中逐步增加國債買賣,豐富基礎貨幣投放和流動性管理工具等。
貨幣政策功能繼續拓展
央行政策工具箱持續豐富,貨幣政策功能也會繼續拓展。
另有市場專家指出,此次系列專欄的設置,既是對央行主要貨幣政策工具的科普,從背景看也反映了央行的一些調控思路與做法。
一是表明貨幣政策工具箱一直在不斷發展演變,對央行貨幣政策工具要動態觀察。不同情形下,央行會有不同的工具應對,甚至是創新實施一些新的工具。而且危機應對期間和常規時期的工具運用也會有不同。但總體來說,整個工具體系會朝著更適應宏觀調控需要和金融市場發展的方向完善。
二是央行貨幣政策工具箱越來越豐富,除了降準降息外,其它工具同樣有效體現了宏觀調控的意圖和成效。如公開市場操作通過多種流動性管理工具,有效維護良好的流動性環境;結構性再貸款工具有效激勵金融機構加大對重點領域的金融支持力度;去年四季度,央行還推出支持資本市場穩定健康發展的兩項工具,體現了中央銀行維護金融穩定職能的拓展和新的探索。
三是不同工具間新的探索與協調也有體系化考慮,服務于整個貨幣政策調控框架的健全完善。法定存款準備金率整體下行,使得銀行體系流動性保持了充裕水平,為淡化總量要求和更多轉向利率調控提供了條件;這個過程中,對重點領域的傾斜性支持更多由結構性再貸款工具承擔,也有利于引導金融資源更好流向需要支持的領域。這一系列的政策調整加上利率調控機制的完善,推動了貨幣政策框架不斷轉型。當前,央行政策利率已經明確,不同品種利率的關系進一步理順,利率走廊不斷健全,利率政策執行也在規范,利率政策傳導將更為順暢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