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低空經濟迎來密集的政策部署,其中,國家發改委近日新設了低空經濟發展司,統籌推進低空經濟發展。從低空司召開的座談會來看,基礎設施是當下關注的重點。
事實上,不只是低空經濟,從近期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到國家發改委、工信部、國資委、交通運輸部等部門的年度工作會議來看,我國將從強化頂層設計、提升安全監管能力、健全完善基礎設施等方面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發展,打造中國經濟增長新引擎。
多位專家對第一財經記者分析,培育新支柱新賽道是促進新舊動能平穩轉換、增強我國經濟發展內生動力的必然選擇。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發展主要依靠技術進步,要加強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支持企業加大關鍵技術研發投入,推動技術成果產業化應用。針對部分新興行業存在重復布局和“內卷式”競爭,各地需要因地制宜,找準細分賽道,精準發力。
基礎設施是當前發展低空經濟的重點
國家發改委官網在12月27日新增了低空經濟發展司。這是國家發改委的新司局,具體負責擬訂并組織實施低空經濟發展戰略、中長期發展規劃,提出有關政策建議,協調有關重大問題等。
“低空經濟”是指由民用有人或無人駕駛航空器低空飛行活動衍生出的經濟形態,涵蓋航空器研發制造、商業運營以及基礎設施建設等。2023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低空經濟列入戰略性新興產業。2024年全國兩會期間,低空經濟被作為“新增長引擎”寫入政府工作報告。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也對發展低空經濟提出了明確要求。
從官網信息來看,低空經濟發展司已召開兩場座談會。一是低空經濟發展司負責同志與通信、導航方面有關專家進行座談,就低空智能網聯系統建設進行交流;二是低空經濟發展司負責同志同自然資源部、生態環境部等部委和有關中央企業進行座談,了解相關領域低空經濟典型場景應用和相關基礎設施建設發展情況,并就推動低空基礎設施有序規劃建設進行交流。
從座談會內容來看,基礎設施是當前發展低空經濟的重點。中國工程院院士向錦武曾在行業會議上表示,低空智能融合基礎設施是高質量發展低空經濟的核心和基礎保障。建議由政府牽頭,著力發展基礎設施網、空中航路網、通信導航網、空域管理網、低空服務網五網融合的低空智聯網建設,為低空飛行器安全飛行保駕護航。此前,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中國聯通三大運營商均提出,將加快低空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助力低空經濟發展。
從地方層面來看,今年以來,全國已有近30個省份將發展低空經濟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或出臺相關政策。比如,北京、上海、杭州、合肥等15個城市與企業攜手共建低空經濟生態圈,計劃到2025年打造涵蓋低空飛行路線、低空應用示范區等多個領域上百個示范項目。此外,一些地方政府還建立了專門的產業基金,為低空經濟發展提供資金基礎。
低空經濟既包括傳統的通用航空業態,又融合了以無人機為支撐的低空生產服務方式。這些技術廣泛應用于工農業和服務業等領域,促進農林植保、電力巡檢等傳統通航作業穩步增長。2023年,我國低空經濟規模突破5000億元,達到5059.5億元,增速高達33.8%。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政策仿真實驗室副主任張曉蘭表示,近年來盡管我國低空經濟發展取得了明顯進展,但也存在基礎設施建設進展緩慢、關鍵核心技術仍較薄弱、市場體系發展滯后、管理體系建設亟待完善等問題,制約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
日前在賽迪顧問舉行的“‘十五五’重點產業落地工具冊新聞發布會”上,賽迪顧問智能裝備產業研究中心總經理楊嶺在分析低空經濟產業時表示,我國低空經濟發展具有一定的裝備產品優勢,但總體處于發展初期,大規模應用仍面臨四個方面的核心問題。
楊嶺介紹說,一是低空飛行器特別是大中型無人機、eVTOL(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等制造技術面向規模化應用仍面臨挑戰;二是我國低空運營服務市場尚未成熟,市場經營主體實力仍顯薄弱,商業模式仍不清晰,市場結構仍需優化;三是低空新型基礎設施及相關技術尚待突破,低空智聯網、低空空域管理與運行相關支撐技術,以及面向規模飛行的起降設施亟待完善;四是低空飛行保障相關標準與檢驗體系亟待完善,工業標準與適航要求層面亟待探索有效銜接機制。
此外,低空經濟的安全問題也備受關注。中國民用航空局原副局長、中國航空學會低空經濟首席專家董志毅日前公開表示,低空經濟不能靠炒作,更不能一哄而上。既要包容又要審慎,包容就是鼓勵和支持低空經濟發展,審慎就是提前防范安全、市場等各類風險。只有低空安全守得住,低空政策才能放得開。要始終把低空安全放在第一位,以高水平安全來保障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
張曉蘭認為,未來隨著政策環境持續優化、技術水平不斷提升和市場需求持續釋放,我國低空經濟發展不僅可以為經濟增長注入新動力,還將深刻改變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方式。為此,應強化低空經濟規劃統籌,加快構建低空經濟產業體系,不斷探索低空經濟新模式新業態,積極推動低空經濟產業高質量發展,助力加快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
打造經濟新動能
作為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引擎,低空經濟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被寄予厚望,近期迎來密集的政策部署。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加強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超前布局重大科技項目,開展新技術新產品新場景大規模應用示范行動。開展“人工智能+”行動,培育未來產業。
國資委12月23~24日召開中央企業負責人會議,在部署明年重點工作任務時表示,要切實抓好國有企業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聚焦主責主業,加快國有資本“三個集中”,加大力度推進戰略性重組和專業化整合,推動重點產業提質升級,抓好產業煥新行動、未來產業啟航行動,優化生產力空間布局,更好發揮在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中的重要作用。
中國企業聯合會特約高級研究員劉興國對第一財經記者分析,向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集中,目的是增強發展動能,提升核心競爭力,培育新質生產力,掌握發展主動權。預計未來一段時間,國有企業的投資將大量集中在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譬如工業母機、數字技術、人工智能、量子技術、工業機器人、大健康等產業。
12月25日,國務院辦公廳對外發布《關于優化完善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管理機制的意見》,低空經濟、量子科技、生命科學、商業航天、北斗等新興產業基礎設施等被納入專項債券用作項目資本金范圍。
隨后的12月26~27日,在全國工業和信息化工作會議上,工信部明確,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實施培育新興產業打造新動能行動,推進制造業新技術新產品新場景大規模應用示范。推動智能網聯汽車發展,擴大北斗應用規模。因地制宜建設低空信息基礎設施。
工信部還透露,明年開展未來產業創新任務“揭榜掛帥”,制定出臺生物制造、量子產業、具身智能、原子級制造等領域創新發展政策。
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會長李毅中28日在第十七屆中國工業論壇上表示,前瞻布局未來產業,重在科技攻關,抓好試點,防止盲目鋪攤子。
李毅中表示,要多維度推動自主創新,大量科研成果屬于演進、變革、迭代的漸進式發展,仍要高度重視應用技術、共性技術的研發,重視新產品開發;對于各部門、地方組建各類科技創新中心、產業創新中心、制造業創新中心,仍需統籌協調,形成梯次研發實體;企業是科技進步主體,要加大投入壯大團隊,創造條件參與國家項目。
國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產業發展部信息化戰略規劃處處長胡擁軍此前也撰文表示,未來產業成為各地發力經濟、謀劃長遠的重頭戲,對培育新增長點、開辟新興賽道、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具有重大戰略意義。不容忽視的是,一些地方布局未來產業開始出現“扎堆”苗頭,需要吸取因搶風口“一哄而上”又“一哄而散”的教訓。總體來看,各地需要因地制宜,找準細分賽道,精準發力。